資訊詳情
解讀《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
發布時間:
2015-06-15 12:00
來源:
作者:
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全國基礎測繪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基礎測繪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樣的驅動力?如何執行好這一規劃綱要?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春峰。
新老規劃綱要如何接續
早在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印發了《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06~2020年)》。該規劃綱要實施近10年,確定的“十一五”、“十二五”任務已基本完成。
王春峰表示,這期間我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取得巨大進展,在轉型升級、拓寬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職能進一步豐富,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等新業務陸續出現,基礎測繪服務更加貼近需求;以“服務網絡化”為目的的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面世等。
根據當前發展形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深入分析,提出“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的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的編制充分體現了這一戰略要求。”王春峰說,一是明確將“新型基礎測繪”作為基礎測繪發展的新的方向,提出在2030年之前全面建成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的目標。二是首次明確提出了構建以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為核心的完整服務鏈條,進一步豐富了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內涵。另外,從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等要求出發,提出了相關發展目標和任務,盡可能使規劃綱要成為帶動事業整體發展的重要抓手。
“規劃任務調整后,突出了測繪基準和衛星技術應用、突出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突出了技術自主創新,并注重邊境、國外和海洋等方面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他說。
新常態下,“一帶一路”戰略、海洋強國戰略、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互聯網+”等等,客觀上要求基礎測繪發展要突破傳統思維,在工作對象、服務方式等方面實現創新。王春峰舉例說,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國家戰略任務的實施需要在基礎測繪保障服務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服務鏈條,提供地理國情監測及信息服務。應急管理工作的嚴峻形勢也意味著新時期應急測繪保障工作面臨著廣泛深入的需求。
新型基礎測繪是發展方向
經濟社會各領域對測繪地理信息服務的需求呈加速態勢,傳統基礎測繪必須適應新的形勢。
基礎測繪是技術密集型工作。當前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等相關技術快速發展,我國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加快組網,預計2020年形成覆蓋全球的服務能力。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陸海觀測衛星系統等空間基礎設施重大專項正在實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與基礎測繪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不斷趨于成熟、應用和普及。這必將推動基礎測繪生產模式和工藝流程的變革、生產服務效率的提高,這就為基礎測繪轉型發展準備了條件。
“新型基礎測繪是傳統基礎測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發展方向。”王春峰說,經過多年努力,陸地國土基礎測繪任務已基本完成。目前,國家級和省級(除西藏自治區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已全面建成,基礎測繪生產已實現由重點圍繞地圖測制更新等向重點圍繞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維護更新等的轉變;基礎測繪服務內容實現由以提供基本比例尺地圖紙質圖件為主,向以提供多樣化數字產品、定制化制圖服務以及地理國情監測、數字城市、應急測繪等個性化服務轉變;基礎測繪服務模式實現由統一窗口服務向“窗口+網絡化”服務模式轉變;以天文大地測量等技術為支撐的傳統測繪基準已經完成向以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為主要支撐的現代測繪基準的轉變。另外,由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和由市場主導的產業化服務并行發展,測繪地理信息的生產服務格局更加合理。
為與時俱進地調整工作布局,更好體現基礎測繪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新型基礎測繪”這一提法應用而生。《綱要》明確了新型基礎測繪的特征為“全球覆蓋、海陸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
“新”主要體現在:技術手段“新”——將衛星遙感和衛星導航定位納入基本技術手段,充分體現測繪對新技術的把握和應用。工作內容“新”——以對現有數據庫的維護更新和全球、海洋以及重點地區動態測繪為常規工作內容,實現全球覆蓋和海陸兼顧。成果形式“新”——以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和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庫為主要成果形式,實現基礎地理信息的多尺度融合和聯動更新,不再局限于按計劃生產紙質地形圖。生產服務方式“新”——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網絡化定制服務為主要生產服務方式,打破單一、呆板、離線的傳統服務模式。
基礎測繪應用布局多層次全方位 應用是發展的生命,王春峰介紹,《綱要》要求基礎測繪應用服務要實現多層次、全方位,并據此部署了相關任務。
數字城市建設方面,繼續加快推進數字城市、數字省區建設,開展智慧城市地理空間和時空信息平臺建設。“這是基于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的要求提出來的,也是對不動產統一登記、地下管網建設等的有力支撐。”他說。
“天地圖”建設應用方面,關鍵是要繼續強化其戰略性地位,不斷豐富信息資源,強化技術支撐。“‘天地圖’實際上是‘互聯網+’地理信息的具體案例。經過四年多發展,其已廣泛應用于公安、水利、海關、稅收等眾多領域,已成為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轉型的關鍵支撐。”王春峰說。
地理國情監測是測繪地理信息直接服務于國家宏觀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測繪地理信息新的服務業務。據介紹,今年年底,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將全面完成,并轉入到常態化的監測工作中。《綱要》要求,要“完善地理國情監測標準體系,優化部門協作機制,形成成熟的監測業務工作體系”。另外,探索將地理國情監測納入年度投資計劃管理,也是實現其業務化的關鍵支撐。
應急測繪是國家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綱要》要求,要總結好四川、黑龍江等地區的應急測繪服務保障經驗。在此基礎上,加強應急測繪裝備、應急測繪信息資源建設,建立健全應急測繪工作機制和部門間應急協作共享機制,強化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業務聯網協同,全面提升應急測繪服務保障能力。
如何確保新規劃綱要落地?
目前,正值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時期。王春峰介紹,與《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銜接,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啟動了《測繪地理信息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
“我們將規劃綱要所確定的基礎測繪任務納入到‘十三五’總體規劃中。同時,依托‘十三五’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基礎測繪與其他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之間、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與市場服務之間的邊界,搞好銜接,切實發揮規劃在事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他說。
近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正加緊組織開展《綱要》細化工作,將重要指標和主要任務等進行細化分解,納入各地基礎測繪年度計劃和年度預算,通過不斷完善規劃——計劃——預算有效銜接機制,保證各項規劃任務的落實。
同時,該局加緊與參加《綱要》編制的各有關部門溝通,研究協調共同推進其實施中的重大問題,探索建立良性實施協調機制。王春峰指出,要高度重視規劃評估考核,在適當的時候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總結成績,梳理問題,并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規劃綱要描繪的宏偉目標實現之時,我們將全面建成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實現測繪地理信息轉型升級,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多層次的服務。”他說。
來源: 中國國土資源報
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