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詳情
經濟發展新常態 “三農”改革新落點——從中央兩大會議精神透視2015年國土資源管理方向
發布時間:
2015-01-22 12:00
來源:
作者:
2014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相繼召開,前者定調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邏輯,后者部署了新常態背景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任務。會議精神中關于糧食安全、新型城鎮化、農地流轉、城鄉統籌等一系列內容,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息息相關。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仔細閱讀會議文件,不難發現,會議精神已經為明年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讓這些深思熟慮的執政理念轉化為助推發展的有力行動,成為擺在國土資源部門面前的問題。本期將對中央兩大會議精神進行梳理和要點解讀,謹供參考交流。
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近上限
□中央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專家看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指出,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被認為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之一。環境承載能力是一個相對概念,是對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生態環境承載人類生產、生活活動能力的一種度量。
保持環境承載能力的可持續性,既可以是以同樣的環境承載能力,支撐更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也可以是拓展環境承載能力,滿足人類發展的基本需求。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是增強環境承載能力可持續性的基本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卻也付出了極為慘痛的資源環境代價。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就是“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的具體表現。
為此,周宏春進一步指出,“必須以制度保障我國環境承載能力的可持續性。在劃定控管紅線的基礎上,加強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綜合開發與循環利用礦產資源。同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形成循環發展模式,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并加強自然資源綜合管理。”
讓透支的資源環境休養生息
□中央精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綜合施策,減少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逐步退出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推進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促進受損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和水資源。
□專家看點:
“過去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盡管糧食生產取得了十一連增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說。據介紹,我國每公頃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造成土壤和水體污染不斷加劇;每年農藥用量約為180萬噸,利用率卻不到30%;每年使用的塑料薄膜約為240萬噸,但能回收的不到140萬噸。農業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徐小青認為,現代農業必須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要堅持保護和治理并重,讓那些透支的農業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為此,一方面要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灘涂等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中央今年已經啟動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等試點工作,相信隨著投入的逐步增加、認識的逐步深化,我國農業將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進城鎮化要有歷史耐心
□中央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經濟發展空間的概念,并將城鎮化健康發展作為優化經濟發展空間的重要內容。其中特別指出,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有歷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專家看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表示,城鎮化不能孤立地發展,也不能搞“造城運動”。以前“大、快、趕、上”,往往欲速則不達,造成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多地出現“空城”、“鬼城”,正是城鎮化和產業結合不好的“后遺癥”。將城鎮化納入經濟發展空間的合理布局,可以避免跟產業、跟地域結合不好的“千城一面”,避免“空城”、“鬼城”現象。
同時,徐洪才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不會降低城鎮化的發展速度,也不會影響城鎮化發展目標的實現。城鎮化水平在超過50%未達到70%前這段時期是快速發展和機遇期,速度不太可能降下來。
不過他強調,完成城鎮化的目標,要進行改革和創新,突破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城鎮化的推進一定要與各方面改革配合好。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土地制度改革等都要配套推進。”他建議,養老、醫療、教育、交通和轉移支出都得跟上,加大金融創新,特別是直接融資和政策性金融對三農的支持,這一系列的配套和改革是系統性工程。
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
□中央精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著力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創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方式,引導城市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專家看點: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龍花樓指出,與我國長期城鄉二元結構并存的鄉村發展制度不穩、機制不活,農業與農村發展基礎設施欠賬太多,使得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缺乏重要的抓手和空間支撐平臺,嚴重影響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他建議,應依托土地綜合整治平臺,重構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城鄉二元發展,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
鄉村空間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基,是優化城鄉空間結構、推進統籌發展的綜合途徑。鄉村空間重構,是一種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的重新塑造和鄉村地域上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的優化調整乃至根本性變革的過程,其內涵包括產業發展集聚、農民居住集中和資源利用集約三個方面。
為此,他指出,“亟須通過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主要包括農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礦用地整治,重構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搭建新平臺。然而,優化重構鄉村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和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有賴于區域農村土地整治工程技術、政策機制與模式的創新。”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中央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公開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
□專家看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意義十分重大。如果不努力降低我國的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們將肩扛高恩格爾系數生活方式,無法提升國民生活品質。”
為此,他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三個:一是變革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并在家庭農場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跨區域的大型農業專業合作社,使農產品流通領域的一部分利潤留在農民手里。而明晰土地財產權,促進土地流轉,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二是變革農業技術進步模式,大力發展勞動替代技術和節水技術,以降低農業綜合成本。有一定經營規模的家庭農場主,才有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的積極性。三是改革財政支農體制,提高國家財政支農的效率。建立農業保護區,實行專業農戶注冊登記制度,有助于提高財政支農的瞄準度。
以四個導向調整農業結構
□中央精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在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支撐,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加快推進農牧結合。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
□專家看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經濟步入新常態,服務業比重上升,農業也需要抓住這一機遇轉型升級,進一步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不再局限于一產,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
三產融合是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已經探索出比較成熟的發展經驗。盡管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區域比較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農業產業鏈條不完整、不銜接仍是軟肋,生產、加工、流通、消費脫節,市場競爭力不強。
因此,會議提出四個導向: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加快推進農牧結合。他建議,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著力打造大宗農產品優勢產業帶。進一步優化種養業結構,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形成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農業結構。
堅決禁止耕地“非農化”流轉
□中央精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要引導和規范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以糧食和農業為主,避免“非糧化”,堅決禁止耕地“非農化”。
□專家看點:
“我國人多地少,戶均耕地規模小,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隨著農民非農就業收入不斷提高,從事農業的意愿會不斷下降。”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應恒表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據統計,2013年全國農民工數量近2.7億人,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5%。要解決“誰來種地”難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針對土地經營權流轉出現的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指出,堅持以糧食和農業為主,避免“非糧化”,堅決禁止耕地“非農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表示,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要保護農民的承包權,土地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形式如何選擇,應由承包戶自主決定。同時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
“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的規模經營意義重大,但必須以土地用途管制為前提條件。在流轉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農民的土地權益,不能改變土地的用途。只有這樣,土地流轉才能健康發展。”鄭風田說。
首次提出“人的新農村”概念
□中央精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
□專家看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物的新農村”是指道路、飲水、電力設施和住房條件等人居環境的改善。推進“人的新農村”建設是指建立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關愛農村“三留守”群體、留住鄉土文化和建設農村的生態文明。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人的新農村”,凸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更高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在“物的新農村”方面關注較多,對“人的新農村”建設和關注不夠。同時,近年來農村出現了新情況,農民外出打工導致 “空心村”增加,“三留守”問題突出,“人的新農村”建設亟須提到日程上來。
對于如何推進“人的新農村”建設,程國強認為,一要建立農村留守老人、兒童、婦女的關愛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養老、教育、醫療等農村公共服務,讓“三留守”有依靠、有保障;二要做好農村傳統文化、鄉土文化的保護,不讓農村變成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和記憶中的故園;三要做好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建設農村生態文明。(轉載/陳長平)
(原文發表于中國國土資源報)